4月8日,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(IDF)将在北京举行。当天上午,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将会发表主题演讲。
这是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时刻,即使对于IT行业的领头羊英特尔公司也不例外。前不久,《华尔街日报》披露了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欧德宁的一个内部讲话,他表示2009年第1季度英特尔有可能亏损。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,这也将是英特尔最近21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。
如今,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经济,就连一直欣欣向荣的高科技行业也遭受重创。忐忑不安的IT精英们已经失去了方向,不知道如何才能度过这个难熬的漫漫寒冬。
企业如何过冬?对此,贝瑞特并不陌生,因为他之前已经经历了9次大规模的经济衰退。此前,无论是在瑞士小镇达沃斯还是在其他公开场合,在面对自己人生当中的第10次经济危机时,他一直都在斩钉截铁地宣布:英特尔仍然要坚决执行过去在经济危机时的一贯策略,那就是在衰退的时候买进。“一味地缩减成本最后只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,所以英特尔在关闭老工厂的同时还在扩建新工厂。“
其实,IDF就是英特尔应对危机的措施之一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,英特尔却启动了第一期IDF;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,英特尔却将以前在中国每年举办一次的IDF改成了一年两次。
到今年为止,英特尔已经举办了12年的IDF,中国的IDF也走过了整整10年的时间。办到现在,IDF已经办成IT业界的春晚了,每年如果不去IDF上看上两眼,就感觉好像找不到方向了。
通过持续不断地举办“IT春晚”,英特尔已经向业界表明了一种态度,那就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,英特尔只管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。这是摩尔定律的节奏,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,同时性能也将提升一倍;这也是英特尔独创的Tick-Tock节奏,以两年为一个周期,英特尔会在第一年推出新的架构,而在第二年推出新的制程,就像滴答的钟表时针一样精准。
转眼间,IDF已经在中国内地走过了10年。让我们看看在过去10年里,“IT春晚”都捧红了哪些“明星”: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;10亿台PC接入互联网;手机将从通话工具变成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工具;PC将成为mp3播放器、数码相机、数码摄影机等数字化革命产品的中心;未来的处理器将向关注性能和功耗两方面发展;数字图形和多媒体应用将出现爆炸性的增长……
在IDF这个舞台上,英特尔不断地进行“造星运动”,这也使得IDF变成了异常强大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“气场”,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业生态系统:每一家参与IDF的厂商都被这个“气场”所吸引,并在“气场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当然,要形成“气场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有一家国内PC厂商非常羡慕IDF的大场面,曾经希望复制IDF却没有成功,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具备英特尔在IT业界的领导力。
而对于IT业界人士来说,每次参加IDF都是一件“痛并快乐着”的事情:你就像一只填鸭,在短短的一两天里能够吸收到如此多的知识和信息,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而痛苦的是,也许会有好几场你非常感兴趣的技术论坛在同步进行,你不得不在好几个地点之间疲于奔波。
回顾过去两年的“IT春晚”,2007年英特尔推出了45纳米新制程,2008年又推出了全新Nehalem架构。如果按照这种规律推算的话,今年IDF的主角也许会是32纳米制程。去年上海IDF上,英特尔发布了Nehalem架构,推出了凌动(Atom)处理器,定义了上网本,最后这些概念和产品都“火”遍了全球。今年,英特尔又将在IDF上发布哪些预言和技术,带领IT行业走出目前的困局呢?
评论